2025WAIC观察:谁能把Agent变成现金牛?

日期:2025-07-31 14:53:52 / 人气:9



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归来,整理手头数据发现:参展的Agent平台约50家,但真正能宣称“已跑通模型、实现盈利”的不足一半(约20家),其余玩家要么将Agent作为主业外的概念点缀,要么仍在“画饼”阶段。这些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企业服务、工业智能、金融科技、智能硬件及个人提效工具等领域。可以说,除具身智能仍处于“未来式”外,今年WAIC的绝对主角非Agent莫属。

一、Agent爆火的底层逻辑:能落地才是王道

Agent的火爆绝非偶然,其核心在于“能干活”——解决了大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三大痛点:记忆短(多轮对话易遗忘)、上下文断(任务复杂易跑偏)、执行弱(仅限一问一答)。随着大模型上下文技术升级、Anthropic推出MCP协议(模型上下文协议),以及开源社区推动Agent架构成熟,AI终于从“聊天框”走向“办公桌”。Cursor、Manus等爆款工具的出现,标志着AI开始自动完成写代码、跑项目、管流程等复杂任务。

资本的嗅觉更为敏锐:2024年下半年还在观望,2025年伊始便疯狂抢滩——Cursor融资9亿美元,Manus拿下7500万美元,OpenAI斥资30亿收购Windsurf。创业者意识到,若PPT里的Demo不能变成展台上的真实产品,机会将迅速流失。企业客户的需求也愈发迫切:他们要的是能走报销流程(自动识别发票、校验合规、推进审批)、省下三小时人工的“数字员工”,而非只能生成周报的“花瓶”。

制造业的“产线巡检Agent”(7×24小时监控设备)、银行的“信贷审核Agent”(3分钟出风控报告)、医院的“医保合规Agent”(3秒过审病历)……这些案例虽表述各异,但本质都在传递一个信号:成本革命。当一个流程从“三天人工盯”变成“Agent全程跑”,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价值让Agent成为刚需。

二、盈利分水岭:ACV≥50万+毛利率≥60%是硬指标

通过对参展商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,Agent项目的盈利与否,关键取决于两个硬指标:单个企业客户的年合同额(ACV)是否≥50万元,毛利率是否能达到60%以上。未达标的玩家,要么烧钱做PPT,要么贴钱搞POC(概念验证)。

Agent的成本结构比想象中更“重”。以7×24小时运行的产线巡检Agent为例:云上模型运行、向量存储、监控等基础成本每年至少20万元;搭配两名算法工程师和一名交付经理,人力成本轻松超过80万元。若客户年费低于100万元,根本无法回本。医疗合规Agent需通过等保三级+医保审计,合规成本占项目总额的30%;金融风控Agent月均算力账单超15万元。若客户年费仅20万元,连电费都覆盖不了,更别提交付、运维和迭代。

典型案例对比颇具说服力:某轻量化工单产品(客单价约1万元/年,覆盖中小微工厂)通过“手机报工10分钟同步进度”“报废率从5%降至1%”“计件工资自动核算节省80%统计时间”等实在价值实现盈利;而通用Agent套件(客单价两三万元)因“不贴场景、进不了系统、需人工兜底”,最终沦为“用了等于没用”的鸡肋。赚钱的Agent往往深度绑定场景——车企智能座舱Agent(单笔订单几百万起)、工业检测按量收费(规模效应降边际成本),而通用套件则困在“功能全但无用武之地”的尴尬中。

三、高阶收费模式:算清“省了谁的钱”

盈利Agent的收费模式已跳出传统软件订阅,进化出三种高阶形态:
• 卖“入口”:将Agent打包进整车操作系统(如智能座舱),按车收取license费(每辆300 - 500元)。一旦嵌入系统,车企更换成本极高,收入稳定可持续。某厂商通过此模式,年出货几百万台车即可实现十几亿营收。

• 效果分成:零前期费用,按为客户节省的成本或增加的收入抽成。典型应用于银行反欺诈、保险理赔、广告优化等领域。客户无需预支预算,决策阻力小,但要求Agent必须真能“省出钱”。

• 按资源单元卖:将语音识别、知识库、质检辅助等打包成“云坐席”,按并发坐席数收费(标准套餐每月500 - 2000元/坐席)。针对电商大促等波动场景,可按对话次数、API调用次数结算;强合规场景(如证券、保险)提供私有化部署(一次性部署费20 - 200万元,年维护费15% - 25%)。

本质而言,这三种模式都在回答一个问题:Agent帮客户省了谁的钱?省工程师的钱就按年订阅,省审批的钱就按笔分成,省坐席的钱就按并发卖工位。只要能把“省了多少”算清楚,客户就愿意分一半利润。

四、护城河之争:能否嵌入高价值行业系统?

医疗、金融、汽车等“现金奶牛”行业虽需求旺盛,但流程复杂、监管严格,试错成本极高。Agent平台若想在这些领域扎根,必须跨越三道壁垒:
• 无感嵌入业务流程:能否深度对接企业的ERP、HIS、TMS、CRM等系统,实现“无感操作”?例如某医疗Agent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急诊、手术和重症中心,将智能预问诊、医保审核、病历管理嵌入诊疗全流程。

• 满足合规与安全要求:医疗需通过等保三级认证,金融需符合数据隔离与审计要求,汽车需满足车规级环境稳定性。合规只是入场券,真正的难点在于能否在合规前提下将数据转化为实际业务动作。

• 对接老系统不拖累IT架构:尤其对传统行业而言,Agent必须能与现有IT系统无缝协同,避免因部署新工具导致业务中断。

五、未来终局预测:超级聚合商或成赢家

当前Agent行业仍处于“手工作坊”阶段——各行业、各企业自行搭建、训练、运维,类似90年代企业信息化初期的“自购服务器+组建IT部”。但趋势已明:Agent终将走向标准化、服务化、管道化。到2027年可能出现两种终局:
• 底层垄断:云厂商(如亚马逊、谷歌)和芯片企业(如英伟达)通过自研AI芯片和网络架构优化Agent运行效率,形成“云+芯片”基础设施垄断。独立Agent创业公司要么被收购,要么沦为“皮肤层”定制商。

• 超级聚合商崛起:医疗、金融、制造等行业流程差异大、数据孤岛多、监管严苛,不可能被单一Agent通吃。“超级聚合商”应运而生——它们不训练大模型也不造芯片,而是调度Agent、组装工作流、对接系统、兜底交付。例如跨境贸易全流程自动化平台,整合报关、外汇结算、物流追踪、合规审查等Agent,按结果收费。这类玩家可能从头部SaaS厂商(如用友、金蝶)、系统集成商(如IBM、神州数码)、行业平台型公司或大企业数字化部门外溢中诞生。

可以预见,未来的赢家不会是“全能Agent”,而是能把碎片化智能拼成完整服务的“超级连接者”。他们不生产电却建电网,不生产水却铺水管,不做Agent却让所有Agent协同干活——这才是下一波红利的真正所在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