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晶评黄日华张颂文:“星光论” 背后的影视圈生存法则

日期:2025-09-23 16:33:17 / 人气:31


70 岁的王晶近期因频繁爆料香港演艺圈八卦引发关注,而这一切的背后,竟是为推广自己售价 399 元的影视课程。尽管课程仅售出 1001 次,远不及向太(2430 次),更被汪峰(106 次)的惨淡销量衬托出行业寒冬,但其作为监制 400 部电影、见证香港影视黄金时代的 “烂片之王”,对演员的点评仍颇具参考价值 —— 尤其是他提出的 “星光论”,直指黄日华、张颂文等演员 “只能靠电视剧走红,难成电影巨星” 的核心原因,无意间揭开了影视圈演员定位的底层逻辑。
一、王晶的 “星光论”:电影与电视剧的演员壁垒
在王晶的评判体系里,“星光” 并非简单的颜值高低,而是 “能在几秒到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目光的超级个人魅力”,这是电影演员与电视剧演员的核心区别。他认为,电视剧靠剧情节奏与角色成长吸引观众,演员可通过漫长剧集逐步塑造形象;但电影受时长限制,需演员凭借 “星光” 在短时间内爆发感染力,如刘德华的俊朗气场、梁朝伟的忧郁眼神、张国荣的舞台张力,都能让观众瞬间产生记忆点,这便是 “电影巨星的必备素质”。
反之,缺乏这种 “星光” 的演员,即便演技扎实,也更适合电视剧领域。王晶以黄日华和张颂文为例,直言两人 “没有超强星光,注定成不了电影主角”,却能在电视剧中大放异彩。这一观点虽看似犀利,却与两位演员的演艺轨迹高度契合,也折射出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 “媒介差异下的演员分工”。
二、黄日华:“郭靖式” 扎实演技,成就电视剧传奇
王晶对黄日华的评价精准戳中其演艺特质:“他长相普通,没有惊艳的星味,却能把‘憨憨的普通人’演得入木三分。”1983 年版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黄日华饰演的郭靖,憨厚耿直、重情重义,没有华丽的外表,却凭借细腻的眼神与生活化的表演,让角色成为几代人的记忆。王晶强调,这部剧的成功不仅源于黄日华的适配,更离不开翁美玲(黄蓉)、苗侨伟(杨康)等演员的默契配合,“一群‘非巨星脸’的演员,靠扎实演技撑起了经典”。
纵观黄日华的职业生涯,他主演的《天龙八部》(乔峰)、《义不容情》(丁有健)等经典剧集,均以 “接地气的角色” 为主,其表演风格偏向 “沉浸式塑造”,而非 “个人魅力输出”。反观他的电影作品,如《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》,尽管角色依旧是乔峰,却因缺乏 “电影所需的星光爆发力”,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。王晶的点评一语中的:“黄日华的优势在于‘融入角色’,而电影需要演员‘让角色融入自己’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。”
三、张颂文:从 “电影背景板” 到 “电视剧顶流” 的逆袭
如果说黄日华的 “电视剧定位” 是时代与气质使然,张颂文的演艺轨迹则更能印证王晶 “星光论” 的现实性。王晶提及张颂文在《大上海》中的表现:“他跟在周润发身后,明明有戏份,却像‘透明人’,因为没有足够的星光支撑,无法从巨星身边抢走注意力。” 彼时的张颂文,虽演技细腻,却因外形 “过于普通”、缺乏 “电影演员的视觉冲击力”,始终处于 “戏红人不红” 的状态。
转折发生在电视剧《狂飙》中。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,从鱼贩到黑恶势力头目,角色跨度极大,而电视剧的时长优势,让他得以层层递进地展现角色的野心、隐忍与狠辣 —— 菜市场里擦桌子的细节、谈判时捏茶杯的小动作、权力巅峰时的眼神变化,每一个片段都充满 “生活质感”,恰好契合他 “以细节塑造角色” 的优势。王晶对此坦言:“张颂文的演技一直在线,但电视剧给了他‘慢慢发光’的空间,而电影需要的‘瞬间高光’,并非他的长项。”
值得玩味的是,王晶虽认为张颂文 “缺乏电影星光”,却也肯定其 “努力的价值”,他用 “跳着摘星星” 比喻演员的奋斗:“就算跳死也未必抓到一颗,但不跳就绝对没机会。” 张颂文从龙套演员到电视剧顶流的逆袭,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—— 他或许没有电影巨星的 “先天星光”,却凭借持续的努力,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实现了突破。
四、“星光论” 的争议与现实:行业分工还是刻板印象?
王晶的 “星光论” 并非没有争议。有网友质疑,这是对演员的 “刻板印象”,如周迅既能凭借《如懿传》在电视剧中封神,也能以《苏州河》《李米的猜想》在电影圈斩获大奖;也有人认为,“星光” 并非天生,而是角色与演员的相互成就,如张译早年也以电视剧为主,后来凭借《红海行动》《悬崖之上》成为电影圈的 “实力派顶流”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王晶的观点揭示了影视行业的现实:电影与电视剧的媒介特性不同,对演员的要求也存在差异。电影依赖大银幕的视觉冲击,需要演员具备 “第一眼吸引力”;电视剧则更注重叙事的连贯性与角色的层次感,适合 “细水长流” 型演员。这种差异并非 “高低之分”,而是 “分工不同”—— 黄日华、张颂文的成功证明,没有 “电影星光”,同样能在电视剧领域成为传奇。
此外,王晶自身的 “卖课困境” 也与这一观点形成有趣呼应:他虽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,却因 “缺乏王家卫、李安式的艺术光环”,课程吸引力不足;正如黄日华、张颂文因 “缺乏电影星光” 难以在大银幕立足,本质上都是 “个人特质与领域需求不匹配” 的结果。
结语: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,便是 “星光”
王晶的 “星光论” 或许不够全面,却为我们理解演员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新视角。无论是黄日华坚守电视剧领域,成为 “金庸剧专业户”;还是张颂文在电视剧中找到突破口,实现事业逆袭,都说明 “星光” 并非唯一的成功标准 —— 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介与角色,将优势发挥到极致,便是最好的 “星光”。
在影视行业愈发多元的当下,“电影演员” 与 “电视剧演员” 的界限逐渐模糊,但 “认清自身特质,选对赛道” 的逻辑从未改变。正如王晶所言,“努力跳着摘星星” 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先看清自己适合摘哪片天空的星星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