晶圆代工:台积电吃下全部增长,行业格局分化加剧

日期:2025-09-15 16:04:07 / 人气:3


2025 年第二季度,晶圆代工产业的财报数据揭开了行业残酷的分化现实:全球前十大厂商合计营收 417.2 亿美元,环比大幅增长,标志着半导体周期底部已过,复苏态势明确。然而,这场复苏的红利几乎被台积电独自包揽 —— 第二季度台积电营收突破 302 亿美元,以 70.2% 的全球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,成为绝对的行业王者。美国投资研究平台 The Motley Fool 甚至研判,台积电有望成为下一个市值达 2 万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。将 Q1 与 Q2 数据合并分析,半年的行业账本更清晰地勾勒出 “一超多强、分化加剧” 的格局: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的双重优势收割超额利润,三星、中芯等厂商则各自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,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正被 AI 需求、成熟工艺修复与地缘政治三大力量深度重塑。

一、台积电 “独吞增长” 的核心逻辑:双护城河构建绝对壁垒

台积电之所以能在行业复苏中吃下全部增长,关键在于其构建了 “先进制程 + 先进封装” 的双护城河,这一独特战略使其在 AI/HPC(高性能计算)需求爆发的时代,成为全球算力产业链的 “核心枢纽”。

1. 先进制程:3nm 领跑,绑定头部客户

在制程工艺上,台积电已牢牢掌握 3nm、5nm、7nm 等最前沿节点,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。2025 年 Q2,3nm 工艺已为台积电贡献 24% 的营收,7nm 以下先进节点合计占比超过七成,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其他厂商。更重要的是,台积电通过先进制程深度绑定了苹果、英伟达、AMD 等全球头部客户 —— 苹果的 iPhone 芯片、英伟达的 AI GPU(如 H100、H200)、AMD 的服务器 CPU 均高度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产能,这些客户的订单不仅规模庞大,且具备极强的价格承受能力,为台积电带来了稳定的高利润来源。
相比之下,三星虽然率先量产 3nm GAA(全环绕栅极)工艺,但良率爬坡进展缓慢,客户采用意愿极低。截至 2025 年 Q2,三星 3nm 工艺的营收贡献不足 5%,且因对华出口限制,无法承接国内部分高端 AI 芯片订单,订单结构严重受限。这种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劣势,使得三星在先进制程赛道上与台积电的差距持续拉大。

2. 先进封装:CoWoS 成 “算力阀门”,产能稀缺性远超 EUV

如果说先进制程是台积电的 “技术基石”,那么先进封装就是其 “利润放大器”。在 AI 大模型训练所需的 GPU 和加速卡中,CoWoS( 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,芯片 - 晶圆 - 基板封装)、SoIC(系统级集成封装)等三维封装方案已成为标配,而台积电是全球唯一能大规模提供高良率 CoWoS 封装的厂商。目前,台积电的 CoWoS 月产能约为 2.5-3 万片晶圆当量,远不能满足英伟达、AMD 等客户的需求,订单已排至 2026 年,成为制约全球 AI 芯片出货的关键 “阀门”。
这种产能稀缺性赋予了台积电极强的议价能力。2025 年下半年,有外媒报道台积电已通知客户,对 5nm、4nm、3nm 和 2nm 等先进制程芯片涨价 5%-10%,进一步提升了盈利能力。与此同时,台积电正加速扩充 CoWoS 产能,计划在台湾本土及海外工厂同步推进,这一动作不仅能缓解 AI 芯片的供应紧张,更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先进封装领域的垄断地位。

3. AI/HPC 需求:贡献三分之一营收,成增长核心引擎

AI 产业的爆发式增长,为台积电的 “双护城河” 注入了强劲的需求动力。据统计,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已贡献台积电三分之一的收入,成为其增长的核心引擎。在 AI 芯片领域,无论是训练端的高端 GPU,还是推理端的专用芯片,都离不开台积电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的支撑 —— 英伟达的 H200 GPU 采用台积电 4nm 工艺与 CoWoS 封装,AMD 的 MI300X 则依赖台积电 3nm 工艺,这些产品的大规模量产直接推动了台积电营收与利润的飙升。
相比之下,其他代工厂几乎无法分享 AI/HPC 需求的红利:三星因良率与出口限制无法承接高端 AI 订单;中芯等大陆厂商受限于技术水平,只能涉足中低端 AI 芯片的代工,利润空间有限。这种 “需求独占” 的局面,进一步放大了台积电与其他厂商的差距。

二、行业分化:从三星到大陆厂商,各陷发展困境

在台积电 “独自狂奔” 的同时,全球其他晶圆代工厂则陷入了各自的发展困境,行业分化呈现出 “强者恒强、弱者挣扎” 的态势。

1. 三星 Foundry:追赶良率的 “千年老二”

作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,三星 Foundry 2025 年上半年营收不足 62 亿美元,市场份额仅徘徊在 7% 左右,与台积电的差距持续扩大。三星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
  • 成熟节点利用率低:消费电子需求复苏缓慢,导致三星成熟制程产能闲置,利用率不足 70%,严重削弱了盈利能力;
  • 对华出口限制:受美国对华半导体政策影响,三星无法向国内客户出口采用先进制程的高端 AI 芯片,订单结构受损;
  • 先进制程良率瓶颈:尽管三星率先量产 3nm GAA 工艺,但良率始终无法突破 60%(台积电 3nm 良率已达 85% 以上),客户因成本与稳定性顾虑,不愿大规模采用,导致先进制程营收贡献有限。
2025 年下半年,三星寄希望于率先量产 2nm 工艺,试图通过技术迭代重新竞争,但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豪赌 —— 若 2nm 良率依旧无法达标,三星不仅会错失先进制程的竞争窗口,甚至可能失去 “全球第二大代工厂” 的地位。

2. 老牌厂商:靠特色工艺 “稳健求生”

联电、格芯、世界先进(VIS)、Tower 等老牌厂商,选择了 “避开先进制程内卷,专注特色工艺” 的生存策略,在行业分化中实现了稳健经营,但市场份额始终维持在 3%-4% 的水平,难以突破。
  • 联电:上半年营收 1166 亿新台币,毛利率 27.7%,28/22nm 工艺占比四成,凭借车规、工业控制等特色领域的稳定订单,成为行业 “现金机器”;
  • 格芯:上半年营收 32.7 亿美元,毛利率 23.3%,依靠 RF(射频)、FD-SOI(全耗尽绝缘体上硅)等特色工艺,与通信基础设施、汽车电子客户签订长期合约,确保现金流稳定;
  • 世界先进:上半年营收 236 亿新台币,毛利率 29.1%,以功率半导体、图像传感器等成熟特色工艺为主,定位 “分红机器”,为股东提供稳定回报;
  • Tower:上半年营收 7.3 亿美元,毛利率约 21%,SiPho(硅光子)与射频平台受益于光通信与车规需求,保持低速增长。
这些厂商的共性是 “不追求技术最前沿,但求市场最稳定”,通过聚焦细分领域的特色工艺,避开了与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直接竞争,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 “现金牛”,但也注定无法分享 AI 需求带来的高增长红利。

3. 大陆厂商:高稼动率与低盈利的矛盾

中芯国际、华虹集团、晶合集成等大陆晶圆代工厂,2025 年上半年呈现出 “需求修复但盈利承压” 的矛盾态势,反映出大陆代工产业在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上的双重挑战。
  • 中芯国际:上半年营收 44.6 亿美元,毛利率 21.4%,稼动率高达 92.5%,显示出国内市场需求真实存在。但庞大的折旧开支(先进产线折旧周期长、成本高)与 ASP(平均售价)提升有限,导致利润率难以突破,市场份额从 Q1 的 6.0% 下滑至 Q2 的 5.1%;
  • 华虹集团:上半年营收 11.1 亿美元,毛利率仅 10.1%,尽管依靠 12 寸平台、电源管理 IC 等产品实现需求修复,但折旧压力与价格竞争使得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低位,毛利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;
  • 晶合集成:作为大陆代工新势力,上半年营收 52 亿元人民币,净利润 3.3 亿元,实现扭亏为盈,展现出 “成长型小钢炮” 的特征。其盈利主要依赖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,但能否持续保持良率稳定与出货增长,仍需观察;
  • 力积电:上半年营收 224 亿新台币,净亏损 44 亿新台币,仍未走出亏损泥潭。消费电子与存储相关需求复苏缓慢,导致 ASP 与稼动率无法快速回升,亏损压力持续。
大陆厂商的困境本质上是 “技术水平与市场定位” 的错配:一方面,受限于外部技术限制,无法涉足 3nm、5nm 等先进制程,只能聚焦成熟工艺;另一方面,成熟工艺市场竞争激烈,价格弹性有限,叠加高额的折旧成本,导致盈利能力难以提升。

三、重塑行业的三大力量:AI、成熟工艺修复与地缘政治

晶圆代工产业 “台积电独大、行业分化” 的格局,并非偶然,而是 AI 需求爆发、成熟工艺结构性修复与地缘政治重塑三大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1. AI/HPC:改写行业护城河逻辑

过去十年,晶圆代工行业的竞争焦点集中在 “晶体管尺寸缩小” 与 “EUV 光刻技术突破”;而 AI 时代的到来,彻底改写了行业的护城河逻辑 —— 先进封装成为新的竞争核心。在 AI 芯片中,先进封装不仅决定了芯片的性能释放(如算力密度、功耗控制),更成为制约产能的关键瓶颈。台积电凭借在 CoWoS、SoIC 等先进封装领域的垄断地位,从 “代工厂” 升级为 “AI 算力的核心掌控者”,其护城河从 “单一技术领先” 扩展为 “制程 + 封装 + 客户绑定” 的系统级优势。
据 SEMI(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)预测,到 2028 年,先进制造技术(含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)的产能预计将大幅增长 69%,而这一增长的绝大部分仍将由台积电主导。AI 需求的持续爆发,将进一步巩固台积电的垄断地位,行业 “强者恒强” 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。

2. 成熟工艺:库存出清后的结构性修复

如果说先进制程是行业的 “利润高塔”,那么成熟工艺(28nm 及以上节点)就是产业的 “地基”。过去两年,受消费电子需求疲弱影响,成熟工艺承受了最严重的库存调整,8 寸与部分 12 寸产线稼动率低迷。2025 年上半年,随着库存出清基本完成,成熟工艺迎来结构性修复:
  • 需求回暖:消费电子(如智能手机、家电)与车规电子需求复苏,带动 28nm、40nm、55nm 等成熟节点订单增加;
  • 毛利改善:联电、世界先进等厂商 Q2 毛利率均实现环比改善(联电 28.7%、世界先进 28%),华虹毛利率也从 Q1 的 9.8% 提升至 Q2 的 10.9%,毛利改善的核心在于产品组合优化(高毛利的车规、工业产品占比提升)与良率提升;
  • 价格稳定:尽管需求修复,但成熟工艺市场竞争激烈,价格弹性有限,厂商更多依靠 “以量补价” 实现营收增长,而非价格上涨。
成熟工艺的修复为行业提供了 “基本盘”,但由于技术门槛较低、竞争激烈,这一领域难以产生超额利润,主要支撑联电、格芯等老牌厂商的稳健经营,以及中芯、华虹等大陆厂商的需求复苏。

3. 地缘政治:全球产能配置重塑

地缘政治因素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晶圆代工的产能布局,形成 “美国阵营 — 中国阵营 — 韩国困境” 的三分格局:
  • 美国阵营(格芯、Tower):强调 “本土化制造” 与 “长期合约”。格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扩建产能,专注于车规、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长期订单;Tower 与意法半导体、英特尔合作,在美欧布局特色工艺产能。这种模式虽市场份额不高,但能获得政府政策支持(如补贴)与稳定现金流,规避地缘风险;
  • 中国阵营(中芯、华虹、晶合):在国产替代与内需支撑下实现需求修复,但面临外部技术限制与内部成本压力。大陆厂商的核心目标是 “自主可控”,通过提升成熟工艺的良率与产品结构,逐步降低对外部先进技术的依赖,但盈利修复节奏缓慢;
  • 韩国困境(三星 Foundry):受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影响,三星无法承接国内高端 AI 芯片订单,同时成熟制程利用率低,陷入 “先进制程追不上、成熟工艺没利润” 的困境。三星的遭遇凸显了地缘政策对跨国代工厂的直接冲击。
全球 “在地化生产” 趋势加速: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、日本熊本的工厂正在建设;格芯、英特尔加大在美国的投资;大陆厂商则强化本土产能布局。未来,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将更分散,跨国厂商自由配置产能的时代正在退潮,地缘政治将成为影响行业格局的长期因素。

四、下半年展望:三大看点决定行业走向

2025 年上半年的行业格局已基本定型,下半年的三大关键事件 —— 台积电 CoWoS 扩产、三星 2nm 量产、大陆厂商盈利改善,将直接决定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。

1. 台积电 CoWoS 扩产:能否缓解 AI 芯片供应紧张?

目前,CoWoS 产能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 AI 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。台积电计划在下半年同步推进台湾本土与海外工厂的 CoWoS 产能扩充,若扩产顺利,预计到 2025 年底,CoWoS 月产能将提升至 4 万片晶圆当量以上。这一动作不仅能缓解英伟达、AMD 等客户的订单压力,更将进一步提升台积电的议价能力与利润水平。若扩产不及预期,AI 芯片供应紧张可能持续至 2026 年,进而影响全球 AI 产业的发展节奏。

2. 三星 2nm 量产:一场关乎 “老二地位” 的生死赌局

三星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率先量产 2nm 工艺,目标客户包括 Android 阵营的旗舰手机芯片厂商。这是三星在先进制程赛道上的最后机会 —— 若 2nm 良率能快速突破 70%,并获得客户认可,三星有望重新夺回部分先进制程市场份额,保住 “全球第二大代工厂” 的地位;若良率依旧低迷,客户不愿采用,三星将彻底失去与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竞争资格,甚至可能被联电、格芯等厂商在成熟工艺领域进一步挤压空间。

3. 大陆厂商:盈利质量能否迎来拐点?

对于中芯国际、华虹集团、晶合集成等大陆厂商,下半年的核心目标是 “提升盈利质量”:
  • 中芯国际:需通过产品结构升级(如提升电源管理 IC、CIS 图像传感器、车规芯片的占比),推动 ASP 提升,若毛利率能突破 25%,将标志着盈利进入爬坡阶段;
  • 华虹集团:需控制折旧成本,同时扩大 12 寸产线的产能利用率,若毛利率能提升至 12% 以上,将缓解长期亏损压力;
  • 晶合集成:需保持出货量增长与良率稳定,若净利润率能维持在 6% 以上,将成为大陆代工产业 “成长型” 企业的标杆。
大陆厂商的盈利改善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,更影响着国内芯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进程。若能抓住成熟工艺修复的机遇,实现盈利突破,将为后续技术研发积累资金,逐步缩小与国际厂商的差距。

五、结论:行业进入 “系统解决方案” 竞争时代

2025 年上半年的晶圆代工行业数据表明,全球产业已从 “技术单点竞争” 进入 “系统解决方案竞争” 的新时代。台积电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其掌握了最先进的制程技术,更在于其能将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结合,为客户提供 “算力最大化、成本最优化” 的系统解决方案,成为 AI 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。
反观其他厂商,三星陷入 “先进制程追赶陷阱”,老牌厂商受制于 “特色工艺的天花板”,大陆厂商则面临 “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压力”。未来,晶圆代工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 “谁能造出最小的晶体管”,而是 “谁能整合制程、封装、供应链资源,为客户提供最优的系统级服务”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短期内可重点关注台积电在 CoWoS 扩产与先进制程涨价带来的业绩弹性;长期来看,需关注三星 2nm 工艺的进展(若成功可能带来行业格局的边际变化),以及大陆厂商在成熟工艺领域的盈利改善机会。对于整个芯片产业链,台积电的垄断地位将持续影响全球算力供应与技术迭代节奏,而地缘政治与 AI 需求的双重作用,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分化,推动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布局进入新的重构期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