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双休吵了半年,没有人想问学生要不要
日期:2025-11-03 15:52:18 / 人气:3

很少有政策能像“双休”一样引发如此多的热议。虽出台已有半年,但在各个层面、各个群体中,引发的争议却从未停止。
于家长而言,这事关阶层复制的前景;于老师而言,这关乎自己合法权益,于社会而言,这关系到内卷与反内卷。各种声浪一环扣一环,交织重叠。于是乎,一个明明很简单的双休政策,变成了一场有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讨论。
形势迟迟不能明朗,问题始终不能澄清。在这半年来此起彼伏、花样繁多的双休实践、争论之中,有一种本应该出席的声音却始终缺席。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几方群体都在关心自己的利益,却忘了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群体:学生。
事实上,一旦忽视学生群体的声音和诉求,任何有关教育政策的争论,就会不得不成为阶层的自话自说,群体的自我正名和利益主张的循环论证。
实际上,与“含辛茹苦”的各阶层所预想的不同。不仅是身为教师的笔者的学生,我在日常交流中发现,其他同行的大部分学生,都无比期望双休政策的强行落实。
这基于一个非常现实,且极少有人愿意承认的现实:在目前高度紧张且畸形的舆论环境之中,并没有人真正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。因而,推行“双休”始终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,是背后的部分人在拼命维护自身的利益,而非有难言之隐及良苦用心。
双休政策推行的阻力,不在社会舆论,而是教育系统自身的行政与思维惯性,与教师群体不得已而为之的顺从与臣服,与家长群体的不明就里、半推半就的心态。
教育系统是一个只会花钱、不会赚钱的特殊部门,一无执法权,二无多少财权事权。其工作的结果导向,只能是教学秩序与最终的升学率。这两者既是社会声誉,也是领导能否升迁的竞赛指标。在行政部门钱多权少的既定事实中,无论是科室负责人,还是校长或中层领导,只有维持高度内卷的教育生态,才能将其利益最大化,上至插班及录取名额,下至班型及“名师”配额。
于是,一个忧虑就自然浮现,一旦实行双休,必然落入事少则权少的被动局面。又囿于基础教育“廉价维稳”的社会定位,休了之后风险陡增。面对群体诉求的复杂多样,还有被花样投诉的风险。双休显然成了一个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的“坏政策”。
各地教育系统面对补课,大多象征性罚款了事。有关主体反而越查越补,越补越查。笔者所在的东南沿海某省会城市中,甚至有某一中学通过此类头铁补课跃居名校的事例,这在全国并不罕见。加之该系统早已与本地门阀深度绑定,所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界限极为模糊,政策在县区这一层面的可落实性大打折扣。
而在这种“地方保护”之下,压力自然可以畅通无阻地传导到末端。在教师那里,情况又变得不一样了。教师明明是规则的最少受益者,却成了所有焦虑的集合体。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“任劳任怨”的角色定位。
几乎所有高中教师都极为欢迎双休,但在层层施压的权力结构中,他们不得不面对一种极为可怕的现实,并没有人真正认可“休息”的权利。有些人一边喊着“尊师重道”,不过是有选择性的喜欢,喜欢尊重师德充沛,可以全身心奉献的老师。
职称评定、绩效考核,无不以成绩、出勤为核心指标。教师需要无条件奉献,才能不被认为是“懒”,乃至“师德欠佳”。家长则认为,免费补课,加班加点,或者全年无休,做出点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的感人行为,才是好老师。
一旦双休推行,那么所谓“道德奉献”就没有了基础,成了一句空谈。遑论家长、学生和领导的认可及支持。对现状稍有反对,必然会成为异类和异端,动不动被扣上“不服从”的大帽子。边缘化倒是小事,自上而下的道德大棒才是如影随形的酷刑。
因而,教师不得不妥协,也不得不接受。忙着讲公开课耍猴给领导看,忙于各类行政检查,制表汇报,通达政令,在各路人马面前道德乞讨,扮演尽心尽力的为人师表。
实际上,这种“教书育人”,育人的成分有多少,可以打个大大的问号。而有多少老师只是成为了教室的附庸,演变为某些“人上人”的“包身工”,而非真正“育人”的主体。大部分同行,只是在颇为无奈的局面中,拼了命投身于道德锦标赛,成了思维定势和行政压力的被动执行者。
两者形成合力,作用于学生层面。就成了一种与学生根本无关的道德劝诫。“都是为你好”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
学生不会不知道,增加学习时长不能保证成绩,也不会不知道,家长对“望子成龙”的呼唤,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自己的情绪宣泄。他们要面对的现实是,教师要忙着出成绩,领导要靠成绩出彩,自己在此之中,很像是利益交换中的一环。
饱受当下互联网成人世界熏陶的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,奉献自己,个别教师获得名誉与声望,顺手捎来家长的资源与人脉;牺牲自己,母校赢得“名校”的称赞,绵绵不断的生源与财源;献祭自己,教育系统可成为“高地”,得利者则可进一步攫取爵位,学生自己收到的却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将来。这种来源于身不由己的痛苦与焦虑,在这一代学生中体现得尤为具体和深刻。
然后,部分舆论却对他们并无太多认可。一旦学生支持双休,另一种无端指责也就出来了。所谓一旦双休就是大厦将倾、国不将国,所谓支持双休就是“不思进取”“躺平”之类的怪话也就接踵而至。
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评论者,对其扣上了“不成熟”“不懂事”的大帽子。这并不是合理的认知,而是一种建立在不尊重基础之上的“好为人师”。事实上,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像大人了。这一代学生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普及的浪潮中,已经初步了解社会资源博弈和分配的真实面貌。
对学生而言,各阶层和区域的光鲜与痛苦一并袭来,有挑战,也有磨难,有向往,也有退却。他们太清楚了,刷题未必能直接换来尊重,高分也难以立刻扭转资源向发达地区、特定群体倾斜的现状,他们看得到父母为凑齐名师补课费时的犹豫和纠结,也明白种类繁多的兴趣班,暂时难以帮助自己全面发展,反而成了需要努力跨越的阶层差距。
他们也隐约知道,未来多数职业难免面临外界的指指点点,而人生本就充满变量,向往的生活也可能受复杂环境影响。而休息,是他们仅有的可把握的确定性因素。也是他们仅有的权利,和仅存的反抗方式。这并不是自我放弃,或者故作老成,反而是一种极为现实的考量。
站在他们的角度想,如果教育只是押注全部身家,让我去换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未来,那么教育本身的意义,无非只是让我提前感受痛苦与折磨。从而,我也就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到人生的丰富性和宽阔性,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实中的社会问题。
学生对双休的渴望,更像是在前途未知之下的喘息与自我心灵的救赎。如果说打工人的休息可能只是为了更好地打工,是方便进入下一轮利益交换的序曲。而他们的休息,在某种意义上,才更关乎尊重与平等。
所谓“你不补课别人就会超过你,你不努力阶层就会滑落。”这句话的荒谬性也就可以一并展开讨论。如果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地分配,补课也就无需存在。如果每个职业都被平等对待,都对所有人打开大门,那么何来阶层的“跃升”乃至“滑落”?
如果两个前提都能得到舆论确认,双休与否其实并不关系到任何人的前途命运。当然,现实社会的运转确实不能如此理想,但对还没成年的学生们来说,他们自然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考虑得这么周全。
渴望双休,并不是学生不成熟,反而恰恰代表了他们对人生还抱有美好的期望,对社会秩序还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,还想从中体会尊严的力量。荒谬的是,这反而是很多“大人”稀缺的品质。这是因为,其实大部分学生在教育经历中,反而更早体会到了“公平”这一议题的重要性。
我们必须要承认,在当下的教育场景中,仍存在以成绩高低、顺从与否、利益轻重论资排辈的老问题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,成绩突出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可见的机会,听话懂事的孩子常被给予更多的正面反馈。而其他暂时没那么“完美”的学生,则可能无法获得全部关注。他们有时会在课堂互动中被忽视,在评优中常处于“沉默”的尴尬位置,在日常事务安排中偶尔被忽略。
正是这样的经历,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格与尊严的珍贵,也更清楚自己渴望被如何公平对待。但是,如果自己原本就不被公平对待,那么一个双休,还能凭空制造出什么不平等出来?
学生支持双休,目的比所有人想的都更加庄重和现实。部分人士所谓支持不能“双休”的理由,反而更像无理取闹。他们搬出的理由更接近于笑话:双休会制造新的不平等。更多时候,这更像是有产阶级将整个社会拉入军备竞赛的借口。这是掩盖结构性不平等,制造学习时长等于成绩,名师出高徒的神话,鼓吹教育可商品化的声浪。将学生及家庭拉入无底洞一般的补课竞赛,在学校之外一决高下。
本无太大用处的补课,因而从某种角度而言,更像是人为增加教育成本。正如笔者在《双休辩证法》和《补课诡辩术》中所论证的那样,所谓“补课有用论”本质上是商品逻辑入侵教育后制造的“美梦”。其对学生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,在宏观层面更像是一种人为制造的“无效内耗”。
“补课”不能有效提升学生成绩,也不能创造任何价值。它只是强迫所有人进行一场无意义的竞赛。这种竞赛的最终结果,并非“培优补差”,而是催生了一个依附于教育的“教师特权阶层”,并导致普通家庭陷入教育返贫的恶性陷阱,财富不断被少数阶层虹吸,精力只会被无休止地浪费。
我们时常能见到的“补课拉大差距”这种“反双休”的借口,哪里是怕“制造不平等”?里子是怕失去用金钱购买特权的便利。一旦平民百姓信了这个借口,自然也就成了“反双休”的社会基础。平民阶级不是不要学习,不是不要教育、不要成绩,而是不能在教育这里陷入无休止的泥潭之中,乃至削足适履、买椟还珠。
最可怕的,便是出现一种荒谬透顶的认知。无论什么情况,他们还会把孩子跟不上学习节奏,归咎于“不够努力”“不想补课”。这并不是口口声声的“为你好”,也不是什么苦口婆心,而是学生本身完全被忽视,完全被当作“万能背锅侠”的荒唐行为。
学生是一切的承压阀,不合理现状的替罪羊,一个什么都没有做错,偏偏承担起一切责任,又不被倾听的机器与木偶。所有人都在说是在替他们考虑,而没有人真正从他们出发,替他们考虑。
他们需要的是什么?他们能决定自己什么?他们需要怎样的理解与支持?我们给了他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?这些疑问,难道只是纸面推演和道德说教?难道只是一次政策调整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么?
尊重教育规律,尊重一代学生的权益,这本是一个常识,有关双休的争论却无从体现这一点。吵了大半年,却鲜少有人提及,我们给孩子双休,给他们决定自己时间的权利,不是躺平,不是不思进取,是希望他们能从感受到被尊重开始,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品格和力量。
"
作者:傲世皇朝
新闻资讯 News
- 70后农民的进城史,就是一部县域...11-03
- 窦骁赘婿被嘲:豪门婚姻成了打工...11-03
- 为什么“死肌肉”成了健身鄙视链...11-03
- 泰州夺冠,他们为什么不高兴11-0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