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岁 OpenAI 前员工创立对冲基金收益爆表:AI 洞察下的投资逆袭与 AGI 预言

日期:2025-09-01 20:43:03 / 人气:13


当大多数 23 岁年轻人还在为职场起步摸索时,Leopold Aschenbrenner 已完成了从 OpenAI 核心团队成员到对冲基金掌舵人的华丽转身 —— 因涉嫌泄密被开除后,他凭借对 AI 行业的深度洞察,创立规模 15 亿美元的 Situational Awareness 基金,今年上半年回报率达 47%,远超标普 500 指数的 6% 和技术对冲基金指数的 7%,成为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 “黑马”。而他撰写的 165 页论文《Situational Awareness:The Decade Ahead》(《态势感知:未来十年》)在硅谷疯传,其中 “2027 年 AGI(通用人工智能)或将到来” 的预言,更让这场投资逆袭蒙上了一层技术前瞻性的传奇色彩。
一、从 OpenAI “弃子” 到对冲基金新贵:跌宕起伏的逆袭之路
Aschenbrenner 的人生转折,始于一场充满争议的 “离职”。作为 OpenAI “超级对齐” 团队的核心成员 —— 该团队由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直接领导,致力于确保超级智能 AI 与人类价值观一致 —— 他曾被视为 AI 安全领域的潜力新星。2024 年 4 月,他因向董事会提交 “OpenAI 可能泄露美国 AI 机密给外国对手” 的担忧备忘录,恰逢 OpenAI 内部 “宫斗” 升级,最终以 “泄密” 为由被解雇。
但这场挫折反而成为他转型的契机。离职仅两个月,Aschenbrenner 便发布 165 页长文,系统阐述对 AI 发展的判断;随后迅速切入投资领域,创立同名对冲基金。尽管缺乏专业投资背景,他的策略却简单精准:押注 AI 受益行业,做空被替代领域。具体而言,他重仓半导体、AI 基础设施、电力等支撑 AI 发展的核心产业,以及 Anthropic 等新兴 AI 公司;同时做空传统媒体、低效服务业等可能被 AI 颠覆的行业,通过 “多空平衡” 实现稳定收益。
这一策略迅速吸引了硅谷大佬的青睐:支付巨头 Stripe 创始人 Collison 兄弟、Meta AI 团队负责人 Daniel Gross、著名投资者 Graham Duncan 纷纷注资;他还招募到曾任职于彼得・蒂尔宏观对冲基金的 Carl Shulman 担任研究总监,强化投研实力。截至目前,基金规模已突破 15 亿美元,投资者愿意将资金锁定数年,足见对其 AI 洞察能力的信任。Aschenbrenner 曾自信表示:“我们比纽约的基金经理更懂 AI 行业的‘态势感知’,投资表现自然更出色。”
二、165 页论文疯传硅谷:AGI 预言背后的技术逻辑
Aschenbrenner 的投资底气,源于他对 AI 行业的深度研判,而这一切都浓缩在那篇 165 页的论文中。在硅谷科技圈看来,这不仅是一份投资分析,更是对 AI 未来十年发展的 “路线图”,其中最震撼的观点莫过于 “2027 年 AGI 有望实现”。
(一)AI 能力的 “指数级跃迁”:从 GPT-2 到 GPT-4 的量变与质变
Aschenbrenner 在论文中提出,AI 发展已进入 “数量级(OOM)增长” 阶段 ——OOM 指指标的十倍增长。他以 GPT 系列为例,从 GPT-2 到 GPT-4,模型参数、训练数据量、算力消耗均实现多个 OOM 的突破,这种增长并非线性叠加,而是带来了 “能力质变”:AI 从只能完成简单文本生成,跃升至具备复杂推理、多模态理解、类人对话的能力。他强调,这种进步源于三大核心驱动力:
扩展定律:当训练数据与算力规模按比例提升时,模型性能会稳定增长;
算法创新:训练方法、优化策略的迭代,让模型更高效地利用资源;
数据红利:海量多模态数据的积累,为模型泛化能力提供支撑。
(二)AGI 的实现路径:从 “人类水平” 到 “智能爆炸”
Aschenbrenner 认为,AGI 的关键标志是 “在多数领域达到并超越人类专家水平”。他预测,随着算力持续投入(如台积电 3nm、2nm 制程芯片量产)、算法效率提升(如稀疏激活、强化学习优化),2027 年前后 AI 有望突破 “人类水平” 阈值;而一旦达到这一节点,可能触发 “智能爆炸”——AGI 能自主优化算法、迭代自身设计,其智力增长速度将远超人类,甚至能解决材料科学、可控核聚变等当前无法突破的难题。
他特别指出,AGI 的发展需要 “大规模工业动员”,其战略意义堪比阿波罗计划、曼哈顿计划。届时,国家安全机构将深度介入 AI 技术的管控,而算力基础设施、能源供应、数据安全等领域将成为核心竞争赛道 —— 这也正是他基金重仓半导体、电力等行业的底层逻辑。
(三)风险与挑战:控制难题与社会冲击
尽管对 AGI 充满期待,Aschenbrenner 也警示潜在风险:一旦 AI 智力超越人类,如何确保其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将成为最大挑战;同时,AGI 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(尤其是重复性劳动岗位)、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,需要提前建立全球协同的治理框架。
三、AI + 投资的新范式:“行业洞察” 取代 “技术指标”
Aschenbrenner 的成功,不仅是个人逆袭,更标志着 “AI 驱动型投资” 的兴起 —— 传统对冲基金依赖财务数据、技术指标分析,而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 AI 行业技术迭代、产业变革的前瞻性判断。这种新范式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:
(一)精准捕捉 “隐形机会”
传统投资机构往往滞后于技术变革,而 Aschenbrenner 凭借 OpenAI 的从业经历,能提前感知 AI 技术的商业化节奏。例如,他重仓的 AI 基础设施公司,正是基于 “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算力,数据中心建设将迎来爆发” 的判断;而做空传统媒体,则是预见 AI 生成内容将颠覆传统内容生产模式。这种 “技术 - 产业” 的联动分析,让他能捕捉到被市场忽视的机会。
(二)动态调整投资组合
AI 技术迭代速度极快,Aschenbrenner 的基金保持高频调整策略:当某类 AI 技术(如多模态模型)取得突破时,迅速加仓相关硬件供应商;当监管政策(如 AI 伦理审查加强)出台时,及时减持合规风险高的标的。这种 “敏捷调整” 能力,远超传统基金的决策效率。
(三)大佬背书的 “信任杠杆”
硅谷科技巨头的投资,不仅为基金提供资金,更带来了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。例如,Stripe 的支付数据能帮助他判断 AI 企业的商业化进展;Meta 的 AI 团队则能提供技术趋势的一手信息。这种 “资本 + 资源” 的结合,进一步放大了他的投资优势。
四、争议与质疑:“内部消息” 的灰色地带
尽管业绩亮眼,Aschenbrenner 也面临不少争议:有人质疑他的投资决策依赖在 OpenAI 工作期间获取的 “内部消息”(如技术路线、合作企业等),涉嫌违反竞业协议;也有专家认为,他对 AGI 的预测过于乐观 —— 目前 AI 仍存在 “幻觉”、推理能力不足等问题,2027 年实现 AGI 的可能性极低。
对此,Aschenbrenner 回应称,基金的投资逻辑均基于公开的技术趋势分析,而非内部信息;而关于 AGI 的预测,他强调是 “基于当前发展速度的合理推演”,并非绝对定论。
五、结语:AGI 未至,投资已先行
Leopold Aschenbrenner 的故事,折射出 AI 时代的新逻辑:技术洞察正成为投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,而 AGI 的潜在到来,已开始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资本流向。无论 2027 年 AGI 是否如期而至,他的成功都证明:在技术驱动的时代,谁能更深刻地理解技术变革的本质,谁就能在投资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Aschenbrenner 的案例提供了新的启示:未来的投资不再是 “数据分析的游戏”,而是 “技术趋势的博弈”。而对于整个社会,这场 “AI + 投资” 的实验,也让人们提前思考 AGI 到来后的机遇与挑战 —— 当机器能自主做出投资决策时,人类投资者将何去何从?这或许是比基金收益更值得关注的命题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