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崩盘: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》:气候因素与明朝崩溃的再审视

日期:2025-09-29 20:02:38 / 人气:33



卜正民的新书《崩盘: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》(简中版译名)以独特视角探讨明朝崩溃的原因,但其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发了诸多思考。

研究视角与手法

• 从小人物到大叙事:该书以明末浙江桐乡底层读书人陈其德的《灾荒记事》和《灾荒又记》中记录的1640 - 1642年间米价波动为引子,试图将地方性记载扩展到整个明朝层面,搭建起“气候异常 - 米价腾贵 - 大明崩溃”的宏大框架。这种从名不见经传的细节/小人物入手,上升到帝国兴衰宏大叙事的手法,在海外汉学中并不新鲜,如《叫魂》和《维米尔的帽子》,但此次陈其德的形象显得拘谨和单薄,更像是引出“气候 - 物价”故事线的幌子。

• 气候与历史研究的关联:气候搅动人间的认识由来已久,从汉儒的天人感应,到西方孟德斯鸠的环境决定论,再到E.亨廷顿明确提出“气候决定文明兴衰”,都体现了人类对气候与文明关系的探索。随着科技进步,气候研究进入新阶段,影响了人文学科,如胡焕庸划定黑河 - 腾冲线,竺可桢发表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,埃马纽埃尔·勒华拉杜里推动“历史气候学”兴起。不过,当代研究已不再接受“气候决定论”,认为气候对文明的作用需经过多重因子过滤与中介,更应关注不同制度和权力结构对相同气候冲击的应对。

明朝崩溃与气候因素

• 全球小冰期背景下的不同应对:十七世纪地球进入“小冰期”,伴有火山喷发、太阳活动减弱,各国农业歉收、疫病泛滥。乔弗里·帕克提出“三重压力”框架,指出同样气候冲击下,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方式不同,结果大相径庭。西班牙因王室信用丧失、财政体系崩溃而衰落;法国路易十四通过强化财政汲取与军政集权维持王权;荷兰和英国选择“市场 - 贸易 - 制度”方式,通过对外进口粮食、对内强化仓储调配、建立救济法案、依靠国债与银行体系等措施,防住了“失序的饥荒”,实现崛起。

• 大明帝国的困境:大明帝国在对外贸易上依赖白银输入,粮食自给,灾荒频仍,战乱阻断漕运,跨地区调配艰难。地方常平仓因贪腐名存实亡,缺乏制度化长效赈济机制,底层群体在灾荒中受创严重,社会不满转化为暴力与动荡。财政体系僵化与信用缺位,未能发育出公共信用市场,缺乏跨期调剂能力,无法将“天灾”转化为“可承受的波动”,灾荒与战乱冲击被放大,最终在内乱、外敌、饥荒、疫病、党争与腐败等多重压力下迅速崩解。卜正民急于将“小冰期”与“大明崩溃”直接扣合,用“气候 - 物价”主链条解释王朝终局,牺牲了因果关系的层次性与理论解释的复调性,将环境变量绝对化,沦为早期“环境决定论”的翻版。

研究方法与数据问题

• 回避基础数据与成果:卜正民以“价格史学者”自诩,但《崩盘》几乎刻意回避了明清物价史料中的基础数据和前人成果,如《明实录》中的粮价和物价记载,地方黄册、鱼鳞册等,以及王业键关于江南米价长序列变化的研究。他“另辟蹊径”从3000部地方志中“零星提取777份关于灾荒价格的记载”,却未公布方志具体范围和记载详细坐标,使材料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大打折扣。

• 地方志数据可靠性存疑:地方志和个人笔记编纂者大多缺乏统计训练和长时段客观记录意识,米价条目与灾荒记录多是个人主观书写,存在“盛衰循环”与“黄金时代”情结,零碎价格记录被叙事化、道德化,降低了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。以《宛署杂记》为例,卜氏据此整理出的白银购买力表格门类粗略、分类混乱、单位含糊,无法准确反映明代物价情况。

历史研究的启示

《崩盘》代表了海外汉学从地方志、笔记等历史缝隙切入、塑造别开生面叙事效果的模式,但在面对价格、税负、财政、信用等“硬领域”时,这种模式存在局限。历史研究需要耐心,让材料先说话,避免急于“发现”和生拉硬拽“新理论”下全局性结论。明朝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慢变量、中程机制、重大事件和突发因素,不能简单归因于天灾或单一因素,而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