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跑冲向年销 400 万辆?拆解野心背后的路径与底气

日期:2025-09-15 16:03:45 / 人气:2


“新势力要最终存活,年销 100 万辆或许不够,门槛至少要到 400 万辆。” 在 2025 年慕尼黑车展上,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的这句话,不仅颠覆了行业对 “新势力生存线” 的传统认知,更将零跑推向了 “瞄准全球主流车企” 的聚光灯下。要知道,中国汽车史上能突破年销 400 万辆的自主品牌,至今仅有比亚迪一家。零跑凭什么敢立下这样的目标?从其当前的销量势头、产品布局与海外进展来看,这场 “从 50 万到 400 万” 的冲刺,既有清晰路径,也暗藏挑战。

一、目标提出:为何是 400 万辆?朱江明的 “终局逻辑”

朱江明提出 400 万辆目标的核心逻辑,源于对电动车行业 “集中度更高” 的判断:在他看来,100 万辆是燃油车时代的生存门槛,但电动车行业的竞争会更残酷,头部聚集效应会更强,因此生存门槛必须 “水涨船高”。这一判断背后,是零跑对行业终局的预判 —— 未来电动车市场不会是 “百花齐放”,而是 “少数巨头垄断”,只有跻身 “年销 400 万辆俱乐部”,才能真正避免被淘汰。
从当前零跑的体量来看,这个目标看似 “激进”,却有短期增长数据支撑:2025 年 1-8 月,零跑全球交付 32.89 万辆,8 月单月销量突破 5 万台,9 月 7 日单日锁单量达 4663 台,全年冲击 50 万辆已成定局。更关键的是,零跑近两年增速超 100%,按照这一势头,明年即可冲击 100 万辆 —— 在朱江明的规划中,100 万辆只是 “中期节点”,400 万辆才是 “终局入场券”。

二、国内市场:“产品金字塔” 打底,剑指 200 万辆

零跑要实现 400 万辆目标,国内市场需承担至少 200 万辆的份额。而支撑这一目标的核心,是其已经跑通的 “高性价比产品金字塔” 战略 —— 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、差异化配置,构建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,避免内部竞争,同时最大化规模效应。

1. 现有基本盘:B、C 系列稳定输出,月销 5-6 万辆

零跑当前的主销车型集中在 B 系列(B10)与 C 系列(C10、C11、C16),这两大系列的表现堪称 “教科书级” 的产品协同:
  • C 系列:三款 SUV 车长相差不到 20 厘米,起售价差距不足 3 万元,却通过尺寸(C10 紧凑型、C11 中型、C16 中大型)与配置(C10 主打实用、C11 侧重智能、C16 强调舒适)的差异,精准切入不同家庭用户需求。2025 年 7-8 月,C10、C11、C16 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77%、29%、35%,未出现 “内部挤压”;
  • B 系列:B10 作为 “入门级爆款”,9.98-12.98 万元的定价,叠加 “大电池、增程 / 纯电双选项、英伟达智驾芯片” 等配置,上市即冲击比亚迪元 PLUS、吉利银河 E5 等竞品(倒逼竞品降价 0.6-3.4 万元),且未对 C 系列造成分流 ——B10 上市后仅 C10 单月销量小幅波动,次月即恢复正常。
目前,B、C 系列已能稳定贡献每月 5-6 万辆的销量,成为零跑国内市场的 “基本盘”。

2. 未来增长点:向上、向下、向个性化拓展

为冲击 200 万辆,零跑已规划好三大增量方向,且部分动作已落地:
  • 向上突破(D 系列):定位 “品牌旗舰”,将于 2025 年 10 月中旬公布新车与平台信息,主打高端市场,目标是每月贡献 2-3 万辆,提升品牌价值与利润空间;
  • 向下渗透(A 系列):瞄准下沉市场与欧洲代步需求,售价更低、定位更入门,预计每月可贡献 7-8 万辆,进一步扩大用户基数;
  • 个性化拓展(Lafa 系列):在 “实用型” 产品之外,推出主打 “运动化、年轻化” 的车型。慕尼黑车展首发的 Lafa 5(高颜值运动轿跑),基于 B 系列 LEAP 3.5 架构打造,今年四季度国内上市,明年登陆欧洲,目标是每月贡献 1-2 万辆,开拓 “非刚需” 的个性化市场。
按照这一规划,当 A、D 系列与 Lafa 系列全部落地后,零跑国内月销有望突破 15 万辆(5-6 万基本盘 + 2-3 万 D 系列 + 7-8 万 A 系列 + 1-2 万 Lafa 系列),年销 200 万辆的目标具备可行性。

三、海外市场:借势 Stellantis,剑指 “大于国内” 的 200 万辆

如果说国内市场是 “稳扎稳打”,海外市场则是零跑 400 万辆目标的 “最大变量”—— 朱江明明确表示,“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车企,海外体量应大于国内”。而零跑海外扩张的核心抓手,是与 Stellantis 集团的深度合作,以及对欧洲市场的精准切入。

1. 亮眼开局:增速 1762%,欧洲市场 “中国品牌第一”

2025 年以来,零跑海外销量呈现 “爆发式增长”:1-8 月累计交付超 3 万台,上半年增速高达 1762%;在汽车工业 “大本营” 欧洲,零跑表现尤为突出 ——8 月德国市场纯电车型销量位居 “中国品牌第一”,成为当地消费者认可的 “新选择”。
这种增长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零跑对海外市场的 “本土化适配”:
  • 渠道与模式:借助 Stellantis 的成熟体系,零跑在海外已拥有超 700 家销售与服务网点,全球网点总数超 1500 家(国内 900+)。在欧洲,零跑完全融入当地主流的 “融资租赁(Leasing)” 模式 —— 以 T03 为例,月租金仅 99 欧元(年限 1 万公里,买断价 19499 欧元),既降低了消费者尝试新品牌的门槛,也规避了 “新品牌保值率低” 的顾虑;
  • 产品策略:针对欧洲不同区域的需求差异调整产品。例如,南欧充电设施不完善,零跑主推 B10 增程版;而即将登陆欧洲的 Lafa 5,凭借 “运动轿跑” 定位,被当地销售人员评价为 “一眼就知道欧洲人会喜欢”,精准契合欧洲年轻群体的审美。

2. 挑战与潜力:从 “3 万到 200 万”,需突破三大难关

尽管开局亮眼,但零跑要实现海外年销 200 万辆,仍需跨越三大挑战:
  • 产能与供应链:当前海外销量仅 3 万台,若要提升至 200 万辆,需在海外布局本土化产能(如欧洲工厂),避免 “出口关税” 与 “物流成本” 侵蚀利润;
  • 品牌认知:在欧洲市场,大众、宝马、奔驰等传统品牌仍占据主导,零跑需通过 “长期服务” 与 “口碑积累” 打破 “中国品牌 = 低价” 的刻板印象;
  • 政策风险:欧洲对电动车的 “反补贴调查”“技术壁垒”(如电池标准)可能随时调整,需建立灵活的政策应对机制。
不过,从行业趋势来看,欧洲电动车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(2025 年预计超 30%),且中国品牌在 “性价比”“智能化” 上的优势明显,零跑若能持续深化本土化,海外市场有望成为 “超预期增长点”。

四、核心支撑:从 “价格杀手” 到 “利润与口碑双升”

长久以来,零跑被贴上 “价格杀手” 的标签,外界担忧其 “低价策略” 难以持续盈利,甚至影响产品质量。但从 2025 年的财务与口碑数据来看,零跑已实现 “性价比” 与 “可持续性” 的平衡,这成为其冲击 400 万辆的核心支撑。

1. 财务改善:毛利率达 14%,净利润转正在即

2025 年上半年,零跑毛利率跃升至 14%,已接近行业 15%-20% 的正常水平;尽管仍有小幅净利润亏损,但随着销量规模扩大(全年 50 万辆)与规模效应释放(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),净利润转正已 “指日可待”。这意味着,零跑的 “低价策略” 并非 “赔本赚吆喝”,而是通过 “高销量摊薄成本” 的健康模式。

2. 口碑提升:售后响应 100%,投诉处理率 74%

在消费者服务层面,零跑表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:新浪 “黑猫投诉” 平台显示,零跑汽车的投诉回复率达 100%,投诉处理完成度 74%,多次进入 “汽车品牌周红榜、月红榜”(红榜代表积极回应消费者诉求)。这种 “踏实售后” 的作风,逐步扭转了 “便宜没好货” 的负面认知 —— 许多用户评价零跑 “配置实在、售后及时”,形成了 “口碑传播” 的良性循环。

五、结语:400 万辆是 “野心” 还是 “可行路径”?

零跑提出年销 400 万辆目标,表面看是 “激进野心”,实则是基于 “行业集中度提升” 与 “自身增长势头” 的理性判断。从路径来看,国内 “产品金字塔” 已见成效,海外 “借势 Stellantis” 开局良好,财务与口碑也在持续改善,这些都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。
但必须清醒认识到,从 “年销 50 万” 到 “400 万”,零跑需跨越 “产能扩张”“海外本土化”“品牌升级” 三大难关,且行业竞争(如比亚迪的反击、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)会愈发激烈。不过,正如朱江明所言:“电动车行业的终局会更残酷,但也给了新势力弯道超车的机会。”
对于零跑而言,400 万辆不仅是 “销量数字”,更是 “成为全球主流车企” 的入场券。无论最终能否如期实现,这场 “冲刺” 本身,已让零跑从 “新势力二线” 跃升至 “全球电动车赛道的有力竞争者”。

作者:傲世皇朝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傲世皇朝 版权所有